
白銀帝國:翻翻明朝的老帳秒殺搶購

最近好多網友都在問哪裡買
中文書-人文史地-中國史地分類優質推薦

想了解更多白銀帝國:翻翻明朝的老帳的內容嗎
點圖即可看詳細介紹
內容簡介
明帝國亡於「白銀」
晚明歷史充分證明:經濟第一並不能解決一切問題
作為當時世界上的唯一超級大國,無論經濟、軍事,還是科技文化都遠遠強於世界其他國家。然而,晚明卻在最強大的時候滅亡了,人們應該驚訝,但又不應該驚訝。因為,白銀帝國的虛假繁榮掩蓋了一切滅亡因素。
本書從商業經濟、貨幣政策、三農政策等經濟政策角度分析入手,揭開有明一代如何成為「白銀帝國」這一歷史現象,並闡述分析了明代「白銀帝國」對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走向的意義。
白銀雖然促進了商業的繁榮和物質財富的大規模增加,但是它的出現對於當時的明朝來說所起的負面作用要大於正面作用,它加速了明帝國的衰落。而白銀之所以有這麼大的負面作用,罪不在於白銀,而在於官僚、官商。
白銀成為法定貨幣後,雖然帶動了商業的興旺,但卻沒有給百姓帶來實質性的好處,反而帶來了無窮災難。因為,白銀不在百姓手中。誰有?皇族、官員、富商。因為,明代中後期皇帝日益荒淫怠政,造成自身收入(內帑)的減少,皇親國戚、宦官、文武官員反而成為了最大的受益者。這些人將大量白銀「窖藏」,而民間商人、百姓的「窖藏」行為也比較普遍。
明朝中央政府反而成了「最大的受害者」,因為,它手中沒錢。再加上自身的腐敗和自然災害,終於導致了農民起義,使帝國大廈在看似最牢固的時候轟然倒塌。
本書緊緊圍繞白銀帝國的形成以及對社會、文化、風俗、政治、經濟、軍事的影響進行說明,將白銀帝國下的真實百姓生活剖析得淋漓盡致。
作者簡介
李連利
字孟錛。北京人。資深出版策劃人、作者、編輯。畢業後從事企業工作,後因愛好寫作投入出版行業。出版專著《生產企業管理手冊》、《IBM百年傳記:大象的華爾茲》、《桃花庵下桃花仙:唐伯虎》、《左宗棠評傳:晚清第一帥》等。個人策劃出版小說、經管、勵志、青少讀物若干。因自幼喜好評書,深感業內寫作同質化較重,乃創新「評書體」寫作。作為一種新開闢的文體,「評書體」將帶給您專著般的深厚、通俗圖書的閱讀快感。
blog.sina.com.cn/mengben
目錄
□《實用歷史叢書》出版緣起
□自序:晚明啟示--經濟第一並不能解決一切問題
□內容簡介
第一章 帝國前奏:貓鼠遊戲中的走私與反走私
第一回 明代九成的商業稅進了誰的口袋
陸路交通四通八達
封建社會利用得最好的大運河
明代九成的商業稅進了誰的口袋
官鬥不過商
引領風尚的明代商人
第二回 明代的搶鹽風波
重新認識鹽:被鹽商打破的權力平衡
私鹽氾濫:從萬曆與浙江官員的一次對抗說起
不斷改革下的真實:從明代七位百姓的悲慘命運說起
鹽荒下的明財政智慧
第三回 茶的神聖使命:從朱元璋殺婿說起
駙馬歐陽倫之死
茶馬貿易的真諦:以茶馭番
楊一清數學政治思維
私茶氾濫:圍攻楊一清
陸地各國貿易:以與明朝最親近的鄰居朝鮮為例
第二章 帝國軟肋:謠傳了三百年的「閉關鎖國」
第一回 鄭和到了美洲又如何
謠言抑或真實:劉大夏火燒航海圖
中國人不可能實現歐式地理大發現
鄭和下西洋的真實意圖
第二回 明帝國的短視1:海上貿易興盛與衰敗
朱元璋禁海的八大原因
「最不安分的鄰居」的一次不安分帶來了世界格局的改變
「提督之死」與「禁海派」和「弛禁派」之爭
隆慶開放:明代的有為之君
第三回 明帝國的短視2:邦交國政策的嚴重缺失
第四回 明帝國的短視3:沒有對「國家海盜」進行強有力的反擊
葡萄牙的興盛之路
中葡之戰:打出來的尊嚴
被朱紈打怕了的葡萄牙學乖了:作為鄉級地方官的葡萄牙人
中國與歐洲三強的戰戰合合
第五回 明帝國的短視4:不重民生終至三大海盜集團相繼興盛
順天王與佛山二十二老
徽商─海盜集團的崛起:倭寇的主人王直
閩商─海盜集團的崛起:鄭芝龍的海上帝國
第三章 帝國思維:從輕商走向重商直到倚商
第一回 明政府與商人的故事
朱元璋與沈萬三的謠言是怎麼煉成的
五花八門的特權壟斷商
商人的艱難:懸在商人頭上的四把刀
第二回 明代商業大興
表現1:不易呀,商人終於有了戶口
表現2:仲介組織──朱元璋毀「橋」建「橋」
表現3:今日報業從業者的楷模──明代報業工作者
表現4:以景德鎮的興起為例講述城市行會和白圍裙運動
表現5:十大商幫大競爭
第三回 面對白銀誘惑的固守與從流
我們何以戲謔清官
以唐伯虎為例講述明代興盛的娛樂業
第四章 帝國的無奈:從紙幣帝國到白銀帝國
第一回 三大貨幣的競爭
紙幣發行:一切都是沒錢惹的禍
朱元璋禁止用銅用銀
貧銀國──中國
第二回 白銀帝國形成的必備條件
中日貿易:繞不開的倭寇問題
中國琉球貿易縱橫談
悲情馬尼拉:「馬尼拉大帆船」的故事
七子之首澳門:白銀帝國的形成
十六世紀六○年代到一六四三年流入中國的白銀數量估計
總評白銀帝國
第三回 白銀帝國與一條鞭法
是是非非張居正
一條鞭法的前世今生
第四回 白銀成為法定貨幣後
白銀不夠用
數億兩白銀去了哪裡
第五章 帝國崩潰:明王朝被什麼擊潰了
第一回 官風民風敗壞
思想蛻化,人人為銀而生死
第二回 官僚主義盛行:悲劇朱元璋
什麼樣的行為是官僚主義
反官僚的極端形式:屠戮功臣
第三回 人口統計嚴重失真
人口統計失真真相1:戶籍制度的禁錮
人口統計失真真相2:人分三六九等的賤民制度
第四回 洪武荒政體制衰敗
千古壯舉:救災政務公開
洪武荒政的衰敗過程
第五回 各階層主導人群的流氓化
流氓群像1:皇權流氓化
流氓群像2:請銘記人類曾經的殘忍
流氓群像3:文武官員與軍痞
流氓群像4:以北京十虎為例講述城鄉流氓
第六章 帝國之殤:明朝二百餘年的經濟政策與權力鬥爭
第一回 土地兼併中的權力鬥爭
重提土地兼併、賦役改革的必要性
為抑制土地兼併朱元璋大開殺戒
第二回 國家控制與經濟自由之爭
明代自由經濟的開創者
令人驚訝和歎服的丘濬經濟思想
土地兼併嚴重化,國家控制思想抬頭
第三回 一條鞭法權力鬥爭中的七大集團
內閣與六部的權力鬥爭
張居正的權力鬥爭之路
三健將與張居正的衝突
第四回 一條鞭法推行中的權力鬥爭
一條鞭法內涵解釋
優免對象
既得利益群體的反抗
反對張居正一條鞭法的人理由也很充分
一條鞭法被反對者閹割
後記:以評書體寫作方式闡釋晚明敗亡
附錄:相關參考文獻及資料
序
前言
白銀帝國的形成必須要有供給和需求兩方面。在需求方面,明帝國商業的發達,催生出了官僚商人和走私商人兩大商人勢力。在他們和傳統統治階層的共同享樂化消費傾向下,明朝中後期出現了全國性的享樂化消費,因此造成了對白銀的巨大需求,這便構成了前三章的主體內容。
第一、二章主要介紹了官僚商人和走私商人勢力的增長。因為明政府希望壟斷商業利益,這便使得一些政府行為的背後有了官僚商人的影子,例如王崇古、張四維等老晉商的崛起。
第四章則主要談及了貨幣供給以及白銀帝國的正式形成。明帝國並不承認白銀的法定貨幣地位,這便與民間的巨大需求產生了矛盾。因此,這就需要政府在經濟政策特別是稅收政策上予以最終承認,這便使一條鞭法的出現成為必然。
經過四章的闡述,白銀帝國是如何形成的已經躍然紙上,讀者也將從中讀出筆者對白銀帝國的批評。在當今史學界,絕大部分專家學者都對白銀帝國持正面評價,只有少部分專家學者對其提出批評,而這部書的批評算得上是最系統、措詞最嚴厲的了。
因為,在筆者看來:白銀帝國形成後,全民性的享樂主義造成絕大部分白銀流入權力階層、走私集團和官僚商人集團的私囊中,明中央政府以及廣大中小商人和百姓其實並沒有多少白銀。明帝國一些行業的興盛,特別是娛樂業的興盛,所托起的階層則是上述集團及其幫閒者,與廣大百姓無關。明帝國亡於「白銀」是筆者寫作本書的主體思想。
作為當時世界上的唯一超級大國,無論經濟、軍事,還是科技文化都遠遠強於世界其他國家。然而,晚明卻在最強大的時候滅亡了,人們應該驚訝,但又不應該驚訝。因為,白銀帝國的虛假繁榮掩蓋了一切滅亡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有兩點。
其一,白銀帝國造成吏治腐敗和社會風氣奢靡,官員插手經濟領域,將官場變成商場,這一現象成為中國歷史上的唯一。
其二,白銀帝國造成中央沒錢,帝國政府在應對自然災害、瘟疫、農民起義等問題時,沒有財力支持,朱元璋所創立的非常先進的救災體系,甚至整個荒政政策(包括救災體系、預防體系、災後救援)完全失效。
歷來對於明帝國衰亡的原因有許多種說法,其實,晚明敗亡的直接原因在於白銀帝國的光環掩蓋了諸多亂政問題,這些問題在第五章進行了重點分析。
第六章是在本書完成後,在各位師長、朋友、部分提前閱讀草稿的讀者的提醒下新增的章節。側重描述了商業與貿易方面的政策的出臺過程及權力鬥爭,以及對百姓的影響,但對於農業經濟中的權力鬥爭及影響涉及非常少。所以,倉促間補寫的第六章並沒有按照「評書體」去寫。
後記
以評書體寫作方式闡釋晚明敗亡
一個強大的帝國至此已經變得無可救藥,儘管它的軍事實力、經濟實力傲視全球,但最終它還是失敗了。在當時,歐洲列強無論從何種角度看都對晚明政府構不成威脅。即使到了乾隆時期,面對乾隆的傲慢英國也無可奈何,這並非英國人懂禮節、懂外交,而是它深知打不過。清朝中後期尚且如此,更何況二百多年前的晚明。
晚明是在中國經濟實力最強大的情況下敗亡的,其歷史原因尚待研究。本人是持綜合影響論者,本人的理解是:過多的白銀所造成的虛假繁榮,某些行業興隆僅僅是表面現象,大部分人的生活非但沒有進步反而倒退了。中央政府經濟政策的失敗,造成稅收大量流失,財政收入增長緩慢。
可悲的是,晚明進入了一個多災多難的時期,政府沒有資金進行救助,從而造成瘟疫流行、農民起義大規模出現,還有外族入侵,晚明政府受到了兩面乃至多面夾擊,最終轟然倒下。作為第一部作如此詳細的論述和例證的作品,難免會有不周詳之處,還望海涵。在寫作過程中,我採用了較為新穎的寫作風格,這就是評書體寫作。
歷史讀物有兩種寫法,一種是專家式的正襟危坐,一種是民間的嬉笑怒罵,民間的嬉笑怒罵間則派生出三種寫作方法。
一種是純粹的綜合普及,這種書就是我們常聽到的「攢書」,儘管它有些問題,但卻在普及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
第二種就是類似於曲藝中的相聲體,它帶給民眾的是趣味下的歷史。典型的代表就是當年明月、袁騰飛等先生。他們發揚的這種文體本來需要作者有很強的幽默細胞。很可惜,許多後續的模擬者將該文體變成了沒有積澱的戲說、陶醉於文字的口水書。
第三種就是本書所代表的評書體,它帶給民眾的則是快感下的歷史。
相聲體寫作給予的是笑談歷史,在笑中體味歷史的宏大。評書體與相聲體最大的區別,其實早在作為曲藝的相聲和評書中就已經奠定了。相聲以及前身笑話如果不逗人笑就稱不上相聲、笑話,因此,它不以讓人明白某些道理為根本目的。評書及其前身故事則必須要以道理為根本,因此,評書界常說:評書從來不教人壞。
因此,評書體歷史寫作無論在深度、廣度、理論體系上都非常恰當。當然,如果您想從本書中得到頁頁笑聲,那麼,您顯然會失望。因為,本書能夠給您的是酣暢淋漓下厚重的歷史感,在欣賞案例的瀟灑與酣暢之後您會有淡淡的憂傷。最終,它會變作歷史中的笑聲並成為您永久的案頭之作。
評書作為口頭語言藝術,圖書作為書面語言藝術,兩者有著根本的區別。口頭藝術活潑中有著趣味,書面藝術則嚴肅中透著理性。彌合兩者的區別其關鍵就在於案例的尋找。本書所涉及的百餘個案例九成多都是有案可循的歷史真實案例,只有幾個因為案例難以尋找,作者結合相關歷史事件、史料進行了發揮。
鑒於「評書體寫作」屬於初創,希望讀者不吝賜教。顯然,一種新誕生的文體會引來「閱讀不適」,望請讀者朋友多多愛護、指正。本人聯繫方式:blog.sina.com.cn/mengben;mengben1978@126.com。
在長達半年的沒日沒夜的閱讀、寫作,數月的修改中,我的家人、親朋、同事給予了大量的幫助,在寫作過程中,也得到了他們的祝福和一如既往的幫助。
感謝我的同事:李明建、李朝輝、劉熠、張靜、王佳新、張長靈、張長利、張美英等人,在資料收集、整理、彙編方面的幫助。
感謝我的朋友:張建偉、楊勇、李連峰、張振新、許曉善、呂志勇、陳肯、班繼胤、李全黃、仁勝、移然、熊廣平、何奇、張為良等人,在對外聯絡方面的支持。
感謝我的師長:張印軍、張印民、張習偉等,在寫作方向、手法方面的指點。
最後,望各位讀者朋友讀後多多批評指正。
二○一二年四月十日於「五無齋」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3271857
- 叢書系列:實用歷史叢書
- 規格:平裝 / 432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