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事雜談秒殺搶購
網友評鑑5顆星最近好多網友都在問哪裡買
中文書-人文史地-中國史地分類優質推薦
想了解更多古事雜談的內容嗎
點圖即可看詳細介紹
內容簡介
這一本「說古事」的著作,用一種「上窮碧落下黃泉」的態度,求索幾千年前的漁獵農耕、起居飲食、衣服住物、天文地理、戰爭祭祀……。用七十一篇的短文,援引《詩經》、《楚辭》、《尚書》、《論語》、《孟子》、《左傳》、《禮記》、《考工記》等典籍;以及一百八十九個古文物圖版,論證、解析幾千年以來的歷史文化演進脈絡。並從科學的角度發問,旁敲側擊古文字背後所隱晦的上古時代遺跡,進而著墨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先民思維與記憶。
由漢字象形的特徵,具體解說古人生活的細節-每個文字的一筆一畫,皆是歷史的記憶刻痕,隱含了先民的智慧,描繪出古代文化的細緻與深度。閱讀這本追根溯源的短文集,宛若在推理、演繹古人生活片段的過程中,領略出古文字所獨具的豐富意涵,並且從中拼湊出數千年前的生活圖像。
本書特色
★ 融合考古材料、出土文物、典籍記載,以象形文字為線索,尋源探流,重返三千多年前的古代世界,捕捉漢字文化樣貌。
作者簡介
許進雄(1941-)
當代文字學學者,高雄市人。一九六八年受聘加拿大多倫多市的皇家安大略博物館遠東部整理館藏的商代甲骨文字,直至一九九六年退休,歷任研究助理、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等職。在博物館任職期間,以半工半讀方式,於一九七四年得多倫多大學東亞系博士學位,並於一九七七年起在該系教授中國文字學、經學史、中國古代社會等課,歷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等職。對甲骨研究特有專精,發形以甲骨鑽鑿形態的斷代法,於安陽博物苑甲骨展覽廳被評為對甲骨學有貢獻的二十五名學者之一。
著作有:《殷卜辭中五種祭祀的研究》、《甲骨上鑽鑿形態的研究》、《明義士所藏甲骨文字》、《中國古代社會》(中、韓、英文版)、《簡明中國文字學》、《中華古文物導覽》等十幾本專著,另有四十幾篇論文。一九九六年返台專任台灣大學中文系教授,後改任世新大學中文系專任教授,講授有關中國文字學、甲骨學、中國古代社會、中國文物等課程。
目錄
張序
自序
殷商已普遍使用毛筆
甲骨,商代的皇家顧問
龍到底是什麼動物?
龜,由被崇敬到被取笑的對象
老虎 *
犀牛
三千年前絕跡於中國的象
古時的氣候
野獸變家畜
牛,軍事與農業的大牲口*
商代已有牛耕 *
豬的飼養 *
狗的飼養 *
馬,貴族才養得起
冶金的發明 *
採礦的艱難 *
鐵的使用 *
金、銀與嵌鑲技術
漆,古代少數人的奢侈品
古代玉器 *
古代玻璃不透明
食物 *
從石煮到鐵鍋,燒食方法的演進
何時用筷子吃飯?
酒的歷史
鳥形的酒器,爵
一日三餐始自何時?
衣服的穿用 *
絲織品 *
□,紡織、食用、造紙的重要經濟作物 *
銅鏡
古人怎樣繫腰帶?
黃帝為什麼服戴玉珮?
王為什麼戴高帽?
鞋子,地位的象徵
武士為什麼結髻?
堤防的城牆,城牆的堤防
從地下到地上,怎麼住才舒服?
商代的建築 *
瓦,屋頂上的貴族
漢代的空心磚,由棺□轉用為建屋
從家徒四壁到講究家具
古代床不是常人睡的
伏枕睡覺始於何時?
古代室內照明
車子的使用*
住旅舍也需通行證
葬俗流變
文身,與死亡儀式有關
鹿皮,婚嫁的聘禮
古代的教育*
商代跳巫舞求雨
石磬,貴族用以召集人員 *
古代樂器,銅鐘 *
管樂器*
弦樂 *
魔術、馬戲等早期中國人的娛樂
巫師,古代專業的神職人員
古代的醫學 *
追尋長生不死
夢的啟示,似真如幻*
鬼神的扮相
古代的度量衡 *
先秦的銅鑄貨幣*
水運 *
商代的肉刑,永不消失的創傷
兵器 *
古人如何替時間定座標?
天文學的成就
對方向的認識
(有*星號者為未曾刊登之文)
序
自序
本書收集的文章是為《中央日報》長河版的專欄「說古事」撰寫的,其中有四十五篇曾經發表過。撰寫「說古事」的因緣起於一九八八年筆者接受臺大的聘約,到人類學系和中文系客座講課半年。中文系教授曾永義博士素知筆者有興趣用淺簡的文字介紹中國古人的生活,以普及此一方面的知識,乃介紹給《中央日報》長河版的編輯。編輯先生於看了一些樣稿後,覺得內容還適合一般讀者的趣味,於是決定推出「說古事」專欄,大致一星期刊出一次,每次約二千一百字,加上兩幅圖版。一九八八年九月十六日開始登載。不久也得到臺灣商務印書館同意以後集為專集出版。筆者本打算寫八十篇,但當筆者完成七十篇,而刊出約三十多篇時,獲悉長河版更換編輯,對「說古事」專欄的出刊不太感興趣,於是也就興趣闌珊,加上我自身的工作也忙,就因勢停筆了。
對於考古的工作,一般人認為它講的是與我們生活不怎麼相關,大致是講些幾千年前的陶罐子有多大,形狀怎麼樣等一類枯燥的東西,心裡早有排拒的念頭,並不想讀讀裡頭有何有趣的東西。筆者在臺灣學的是中國的古文字學,到加拿大後服務於博物館,也在大學兼課。為了博得觀眾的興趣,博物館的展覽著重於展示文物與社會的關係。筆者於無形中受其影響,也注意有關古人各方面生活的報導。試著在大學開課,用中國古文字所描寫事物的靜態和動態的圖像作引子,配合地下發掘的材料,以及典籍的記載,具體地解說中國古人生活的一些細節。發覺尚能被同學們接受,於是試著向更多的讀者介紹古代的文物和文明,在僑居地的中文報紙寫《加拿大安省博物館中國文物介紹》及《中國古代社會雜談》,兩個一千四百字的專欄,前後也刊載了一年半。本集很多文章就是依之加以擴充的。
本集的文章雖不是學術的著作,但採取的態度是學術性的,即資料都是有根據,或他人研究的成果。大部分的文章是對專門性的研究報告作了篩選,然後加以組織而敘述的,但偶而也對各種現象之間的關係作了一些聯繫和詮釋的個人意見。這些文章是一年間斷斷續續寫的,寫的時候也沒有特別的計畫。有時覺得某事件可能會引起讀者的興趣,有時則覺得某些問題雖不怎麼有趣,卻是重要的知識而一般人又不一定有所了解的。每篇文章都是一個獨立的單元,有時不免同涉及一事,而有詳略等不同程度的重複。同時,不少文章取材自不久前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拙著《中國古代社會》,也各有詳略,請讀者見諒。為閱讀的方便,現在不依出版的先後,而依性質相近的論題稍作編次。
作者在國外生活了二十一年,面對的大都是對中國文化不太熟悉的人們,對他們談中國文化,比較不會被認為膚淺。但在臺灣,不但精通中國文化的學者多,一般讀者對本國的文化也有相當的認識。因此在寫作時,一直顧慮所寫的內容太過平凡。正好在臺大教課期間的研究室與業師張敬教授的隔鄰,能夠時時請教。張老師不嫌麻煩,每篇文章都多少作些文字上的修飾,偶而也對內容提出質疑,更感激的是時時加以鼓勵,認為所寫的內容不是人云亦云,毫無創意的東西。使筆者有勇氣繼續寫下去。本集所涉及的學科多樣,筆者不免對其中有些問題只一知半解,務請專家不吝指正,撰寫宏文,共同來為擴展古史知識的普及而努力,是所盼禱。
一九九○年元月於多倫多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0528312
- 叢書系列:中文人
- 規格:平裝 / 448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留言列表